【关键词】 浅埋暗挖,大管棚;CD法。
施工顺序为先施工两侧小导洞、围护桩和桩顶冠梁,再施 工小导洞内中跨两侧的初支及初支背后素混凝土回填,然后开 挖两小导洞之间的中跨大断面,拆除小导洞的洞壁后形成中跨 初支。中跨初支弧长7.579m,半径7.0m,跨度大、弧线平是本工 程施工控制的一个重点。
沈阳北站是沈阳市的交通枢纽和旅客疏散中心,客流量 大,周边交通、建筑等环境复杂。北站路交通繁忙,路面下方分 布有电力、煤气、给排水、通信等管线。从地勘资料反映暗挖段 施工范围的杂填土层厚约4m~9m,再向下依次为细砂、中粗 砂、砾砂。杂填土密实性差,土质不均匀,同时砂性土在施工过 程中稳定性差,受车辆动载压力影响,在暗挖施工过程中受到 扰动极易发生塌方,甚至大面积坍塌直达地面,破坏路面结构 酿成重大行车事故。确保安全平稳地通过杂填土和砂层是本工 程的重大难点。
①管棚施工对原状砂层产生较大的扰动,直接影响到地面 和管线,以及后续的开挖施工。
②砂层在长时间的降水后,含水量低,呈松散状,能够从管 棚的钢管之间漏出,引起塌方和地面沉陷。
③由于断面大,每施工循环需要开挖土方7.6m?,打设注浆小导管26根,安装3节格栅,掌子面暴露时间长,产生安全隐患。
④长管棚施工的偏差较大,影响开挖面尺寸的控制。
⑤大跨度的曲线段格栅复杂,开挖和安装格栅的时间较长,仅采取双排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是不够安全的,需要采取 加强措施。
管棚的优点是在地面荷载和扰动较大的地段如掌子面失 稳时可以防止地面的整体下沉。
①CD法施工增加了超前小导管和注浆量,有效地防止了 漏砂现象发生,稳定了掌子面。
②拱部分成两个洞室后,单洞室能够快速封闭成环。增加 了中隔壁可以大大减小大跨度拱顶的沉降变形,维护初支的稳定,降低了施工风险。
③两个洞室前后错开2.0m~3.0m,中跨格栅能够快速与小 导洞内的格栅连接,中跨拱顶初支快速整体成型。
④施工方便,克服了曲线段的施工困难,适用性强。曲线段 外弧区的格栅数量要成倍多于内弧区,内弧区的格栅均为整 榀,外弧区的大部分格栅为半榀,半榀格栅在跨中锚入整榀格 栅中。在外弧区半榀格栅施工初期可以通过落在中隔壁上,从 而解决了内外弧开挖进度不均的问题。
⑤省却了施做管棚的工作洞室和施工管棚的时间,可以加 快施工进度。中隔壁格栅钢筋可以拆除回收。
经过认真的比选,最终选定了CD法施工方案。
破除围护桩前首先要对明挖段的支护体系进行调整加固, 保持在马头门施工过程中基坑的稳定,其次要对马头门上方的 桩后土体进行超前注浆加固,根据土层性质、马头门尺寸和破 桩扰动的大小决定超前加固的范围。
施工马头门时刚进入暗挖段,开挖面不能形成核心土支护 掌子面,整个掌子面都由围护桩支护着。先沿着拱部格栅的轮 廓破除桩体,在桩内侧联立两榀格栅, 一边向前开挖一边向下 破除围护桩,保持掌子面砂体一定的稳定坡度,防止掌子面失 稳坍塌。在拱顶进入5m后,掌子面能形成稳定的核心土,马头 门段的施工才算完成。
2号洞室的底部要高于1号洞室50cm,保持中隔壁 基础的稳定。在曲线段要根据两洞室格栅的数量调整开 挖的节奏。两洞室持续推进直至完成。
墙将中跨初支分成三部分,有效地改善了中跨初支的受力分布,减小 了初支变形,为保持中跨初支的稳定,小导洞侧墙在施工中跨拱顶二 衬前根据二衬施工节段的长度和顺序分段拆除。
小导洞侧墙拆除后,中跨大断面的开挖初支才完成形成。随后立 即进行拱顶防水和二衬混凝土浇筑,最终完成拱部的结构施工。
内容源于网络,旨在分享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